- 最后登录
- 2020-2-18
- 注册时间
- 2010-7-18
- 阅读权限
- 200
- 帖子
- 852
- 精华
- 7
- 积分
- 3844
  
|
学雷锋,有种传承叫汇流成河
无论郭春鹏、张德林这些个人,还是社区志愿者协会这样的团队,他们都把学习雷锋当做毕生追求——
学雷锋,有种传承叫汇流成河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南阳网
□本报记者 张晓彭 刘力果
编者按
一面旗帜,只有高高擎起,才能猎猎飘扬,昭示方向;一种精神,只有薪火相传,才会经久不衰,源远流长。今天,是全国第52个学雷锋日。52年来,雷锋精神始终在南阳大地上熠熠生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精神不断融入南阳城市血脉,引领南阳社会前行。本报今日推出“雷锋在身边”专题报道,同你一起见证典型人物、群体、团队弘扬雷锋精神的点点滴滴。
昨天,身残志坚、大爱无边的方城县杨楼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导主任郭春鹏被授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52年来,雷锋精神始终在南阳大地上熠熠生辉。无论是传播雷锋精神的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南都童爱慈善基金会等团队,还是郭春鹏、张德林等普通人物,他们都把学雷锋当成自觉行动,让雷锋精神不断融入城市血脉。
一些个人,把学雷锋当做毕生追求
今年72岁的张德林老人是方城县杨楼镇治平村一位退休工人,工作期间,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是单位的“学雷锋标兵”。退休后,他和老伴齐玉兰虽然拿着微薄的退休金,却在公益慈善事业上投入越来越多。从2000年开始,他们每天坚持至少向慈善机构捐出10元钱,资助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和孤儿,至今持续15年不间断,15年累计捐款14万多元。除了帮助困难群众,遇到国家危难时刻,张德林更是慷慨解囊。汶川地震,他捐了600元特殊党费;青海地震,他捐了500元。
30年来,卧龙区的吴天增每年都捐出3000元钱,给孤儿院的残疾孩子们买衣物。邓州普通教师杨建红做英雄武文斌母亲的女儿,替英雄为母尽孝,还先后组织了50多次社会募捐活动,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南阳师院大学生江雨佳给抗战老兵送爱心年货,陪伴孤寡老人过春节。
累死在抗震救灾前线的“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被战友称为“当代的雷锋”。全国劳模、原社旗县城关工商所市场管理员强自喜,生前被誉为“活雷锋”……他们把学雷锋当做毕生的追求,这样的个人,在南阳数不胜数。
一些群体,带动全市人民学雷锋
正是在身边每一个“雷锋”的带动下,南阳形成了学习雷锋“群体运动”,很多人不图名、不图利,以学习雷锋做善事为快乐。
2008年,今年38岁的王炳奇自己创办了南阳爱心飞扬网站,学习雷锋,帮助他人。在爱心飞扬网站注册的爱心网友有19971名,遍布全国各地。7年间,爱心飞扬网站募集到资金和物资1014万余元,为孤寡老人修建新房10多间,为市区的学校以及西峡、新野、南召等县的学校捐赠3万多册图书和光盘。南都童爱慈善基金会会长王青松,被人们誉为“身边的活雷锋”,5年时间里,他号召身边1000多人,捐款500多万元,救助200多人。
像王炳奇、王青松一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成立了200多个爱心小基金,帮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参与设立爱心基金的有近千人,累计筹募基金500余万元,帮助困难群体5000余人次。这些群体带动南阳学雷锋事业快速发展。
一些团队,把学雷锋打造成南阳名片
今天的南阳大地,不断掀起学雷锋热潮并已形成特色,先后成立了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南阳理工学院“编外雷锋营”、南阳供电公司“雷锋班”等团体,成为我市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
60多岁的农民李相岑被称为“南阳雷锋”。2002年7月,他成立学雷锋小组,后发展为学雷锋志愿团,最后更名为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志愿者协会成立13年来,拥有团体会员百余个,个体会员10000多人,常年为市民办好事、解难事。南阳经历的很多大事儿,都有这个公益团体的忙碌身影——“非典”救助,为伏牛山地质公园申报组织义演,为四城联创和迎全国农运会组织活动……在该协会带动下,南阳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先进团体和先进个人。
南阳师院的“代理妈妈”们,11年来传承雷锋精神,每年拿出300元钱,认领一个孩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如今她们帮助过的孩子们用不同方式弘扬雷锋精神,尽心竭力地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成为新的雷锋传人。
成立于2004年4月的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编外雷锋营”,11年来,营员走了一批又一批,但队伍已由最初的71名成员发展到了今天的2000余人;11年来,他们从网下走到网上,从校园延伸到校外,一直活跃在学雷锋的第一线,传递志愿服务“正能量”。③3
学雷锋志愿者参加义务劳动
开展义诊活动
志愿者维持交通秩序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张晓彭 刘力果 |
|